歌颂失败
过去10年英国最大的创业失败案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列出了自2010年以来英国最大的创业失败案例。
“媒体在不断地歌颂别人融资和成功的故事,而对于创业者来说,分析失败更有价值。”
1. Powa Technologies

考虑到Powa Technologies的高估值和过度炒作,Powa Technologies的破产也许应该被视为英国最大的创业失败。
Powa 最初被誉为英国首批初创独角兽之一,并且是硅谷霸权的挑战者,2014年的市值达到16亿英镑(27亿美元)。从2013年以来,该公司以债务和股权的形式至少融资了2.25亿美元。
Powa公司有三项主要业务: 1. PowaWeb,为零售商打造网络商店; 2. PowaPOS,以前叫做mPowa,打造移动卡阅读器,与移动支付服务Square竞争。 3. PowaTag,一款应用程序,可让用户通过扫描QR(快速反应)码、印刷广告和电视广告音频来购买东西。
它在死亡时的主要产品是可以处理QR码进行付款的支付处理移动应用程序。
在Powa公司宣称已签约使用其支付应用程序的1200家合作伙伴中,大多数人只是表达了对其支付技术的兴趣,但实际上并没有签订任何协议或合同。 2016年破产变卖。
2. Blippar

Blippar长期以来一直是英国领先的增强现实和广告技术创业公司。 行业普遍认为Blippar是新兴AR市场的拓荒者之一,他们早在Snapchat或《Pokemon Go》将增强现实这个概念带向主流之前就已经入局。
海外媒体报道称,这家公司一直无法制定确切的战略,没有把创收业务摆在第一位,同时错过了Snap等大公司的收购机会。人们常常将Blippar称为10亿美元+的“独角兽”,并且将其与英国最为成功的初创企业相提并论。但是,多位业内人士都不认同其估值。
Blippar最初于2018年12月开始进行破产程序,并宣称由于两位投资人(消息称是英国房地产大亨尼克·坎迪和马来西亚主权基金)的反对,公司无法获得继续维持其经营的新一轮融资。
对于那些近年来一直关注Blippar的人来说,事情最终发展成这样一个遗憾的结果并不意外。Blippar已经从高通这样的大品牌中筹集了超过1.3亿美元的资金。该公司的估值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10亿美元,进入了令人垂涎的“独角兽”的行列。然而,为了追求盈利,Blippar在一段时间里烧了大量的资金。在2017财年Blippar亏损达到了4300万美元,相比上一个财年整整多了1000万美元。
有趣的是,Powa Technology的创始人瓦格纳(Wagner)曾试图对Blippar进行收购。
3. Wonga

Wonga可能是该名单上最受欢迎的公司。
Wonga是英国一家从事“发薪日贷款”的小额信贷公司,核心业务是通过线上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小额、短期信用贷款。在英国,类似的短贷平台还有很多,Wonga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利用精密的算法和大数据对借款人信用情况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批准贷款申请的决定。
与P2P平台不同,Wonga为借款人提供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的投资和公司的盈利。
Wonga曾是英国最大的短贷平台,在创立发展十余年后,最终在监管和债务的双重压力之下破产。
作为英国曾经最大的短贷公司,Wonga如何一步步走向破产值得后人深思。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Wonga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金融公司迅速兴起,在满足普通民众信用贷款需求的同时,也埋下了掠夺性放贷、高利率的隐患。十年之后,针对金融消费者的不合理放贷行为被公之于众,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民事诉讼。因此,Wonga也从风靡一时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金融公司的发展要遵守规则,金融监管要平衡效率与安全。
Wonga已从包括Accel,Balderton,Dawn Capital和Greylock Partners在内的一系列投资者筹集了将近1亿英镑,使其成为英国最大的初创企业失败之一。
4.Enigma Diagnostics
Engima公司开发了一个“ MiniLab平台”,简言之就是小型的便携式诊断工具箱,可用于在一小时内测试一系列疾病。这些检测可以在本地进行,从而避免了冗长的现场分析过程。
Enigma Diagnostics 在2017年3月进入破产清算之前,通过股权融资筹集了8,240万英镑,并通过赠款筹集了245万英镑。
Enigma的营业额在2012年达到1400万英镑的峰值。然而,即使在那一年,该公司也没有设法扭亏为盈,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入大幅下滑。
5.Worldstores

WorldStores是英国最大的家居产品在线零售公司,一家家具领域的垂直电商。
Worldstores于2008年成立,成功生存了8年之久,使其成为这个早期科技初创企业中英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2010年初,它进入了多个高增长榜的榜单,其中包括Fast Track的Tech100。尽管筹集了4,350万英镑的股权融资,但该公司从未设法扭亏为盈。2016年底,Worldstores进入破产阶段,随后其资产被家用家具行业的Dunelm 收购,价格仅为850万英镑。
6.Aquamarine Power

Aquamarine Power曾经是英国资金最雄厚的清洁技术初创公司之一,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获得了5,370万英镑的资金。
Aquamarine Power总部位于爱丁堡,致力于开发和制造利用波浪发电的技术。尽管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充满热情,并获得了欧盟和创新英国的大量捐赠,但其估值在2011年投资1770万英镑后达到了8590万英镑的峰值,并一直下跌,直到该公司在2015年11月停止交易。经济环境和缺乏私营部门的支持是其迅速消亡的原因。
7. Enecsys

Enecsys是另一项清洁技术创业失败的案例,作为剑桥大学的一个分支机构,其创始团队开发了一种旨在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的设备。
Enecsys在倒闭之前筹集了4500万英镑的资金。
8. Songkick

Songkick对于英国大多数在2000年代成长的人来说, 是一个知名品牌。
Songkick是一家本地音乐会推荐应用网站,它能够根据用户的音乐品味自动追踪用户喜欢的当地的乐队或音乐会。Songkick是一家由Y Combinator孵化的创业公司,公司主要为追星族们提供各种演唱会的信息,帮助他们不错过自己喜爱的明星的各种演出。Songkick由来自剑桥的AI研究人员创立,是红杉资本在英国的首批投资之一。
Songkick通过汇集各种演唱会售票商、售票网站、剧院和报纸的演唱会信息,为追星族提供一站式的各种演唱会信息,让他们很容易得知自己喜欢的明星在何时何地会有现场表演。Songkick庞大的演唱会信息库已经为自己带去了500万的月独立访客。成为仅次于Ticketmaster的演唱会信息网。
整个2010年代初期进展顺利,该初创公司在2014年每月用户达到1000万。该公司通过7轮投资筹集了3800万英镑,并在2015年 收购了 另一家票务创业公司Crowdsurge。但是,该公司在2015年底对美国票务巨头Ticketmaster提起反托拉斯诉讼后陷入困境 。
它快没钱了, 于2017年7月被迫 将其应用程序资产出售给华纳音乐,并在几个月后关闭了其其余业务,此时仍继续在法庭上展开法律诉讼。Ticketmaster最终确实 解决 了诉讼,向公司所有者支付了1.1亿美元,并于2018年初收购了Songkick的剩余资产和专利。
Songkick的灭亡可能并非完全是它自己的所作所为,法律诉讼是很大一个原因。随着1.1亿美元的和解金流向公司的所有者,创始人大概赚了一笔不菲的资金。创始人Ian Hogarth从此成为天使投资人。
商业改变世界,创业就是交朋友。添加六哥微信号,聊创业聊未来:jackhe2013
作为创业者,我们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我们团队希望把每天的观察写成文章,从万千信息中挖掘最有价值的商业创意和创新思考,帮你省时间,让这些知识成为你事业的启发。我是六哥,感谢关注【商业不靠谱】。
歌颂失败
编辑推荐:成为行业顶尖人物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小领域

Simone Giertz是一位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奇女子,她这人没别的爱好,虽然颜好胸大屁股翘,却并没有以此为傲,相反她喜欢在地球某个角落,制造拥有神秘黑暗力量的小型杀伤性武器….
2015年8月,Giertz 将她的第一个机器人视频上传到YouTube,并自封自己为「糟糕的机器人女王(Shitty Robot Queen)」。在这个只有七秒的短片里,Giertz戴着青绿色头盔,头盔上配有机械手臂和黄色牙刷,在Giertz咧嘴一笑的同时,机械手臂挥舞着牙刷。Giertz称此为「自助刷牙头盔」,它能帮助人们刷牙,特别是能解决小朋友讨厌刷牙的问题。
随着时间累积,Giertz的「糟糕机器人」系列视频变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精致。Giertz在一年内上传了12个片段,所有片段都记录了她尝试构建和测试设备的经过,而这些设备都是以最单纯,也最直接的天马行空方式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Simone Giertz的视频吸引了成千上万人订阅,她成了专门发明无用之物的发明家。制造「糟糕的机器人」,意味着即使机器人本身发生了故障,Giertz也永远不必面对失败。从那以后,Giertz就在网上为自己设计了这个专门制造失败的小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称王。她开玩笑的说:「如果你想在所处的领域中出类拔萃,最简单方式,就是选择一个小领域。」而她所选的领域确实够小,小到根本就没有人想进去,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做被人视为无用或愚蠢的事情,因此Giertz也不必担心会有竞争者。所以Giertz说:「制造愚蠢的东西,实际上是很聪明的决定。」
在近期的一次公共演讲中,她向美国布朗大学的同学们解释了「无用发明的重要性」。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做出来的物品,总归在某些方面有些用处的,所以 Simone 的发明总会引来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做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Simone 说,「为什么」是她觉得最扫兴的问题了。“我能够理解人们会对我的行为的不解,毕竟这些东西几乎没人会用。但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大家不觉得把整个晚上用在浏览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是件没用的事呢”?
人们将大把的时间奉献给网络时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她用整晚的时间用来做一个一定会失败的机器人时,就有人问她,为什么?这让她感到不解。
Simone 很清楚自己做的机器人并没什么用,她的目的就是创造本身。
一个好的想法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就像不被看好的想法不一定就没有可取之处。
商业改变世界,创业就是交朋友。添加六哥微信号,聊创业聊未来:jackhe2013
作为创业者,我们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我们团队希望把每天的观察写成文章,从万千信息中挖掘最有价值的商业创意和创新思考,帮你省时间,让这些知识成为你事业的启发。我是六哥,感谢关注【商业不靠谱】。
歌颂失败
从失败中学习,融资2.4亿美元的Brandless为何会倒闭

曾被评论为「最创新的零售新创」⏤ Brandless曾是市场高度期待的明日之星,吸引软银愿景基金在2018年重金投资2.4亿美元、估值高达五亿,却在去年无预警熄灯;本文希望透过上下两篇文,分析Brandless失败的原因,让创业者做为借镜。本篇先谈品牌经营、低价市场的获利原则,下篇再谈快消品的竞争壁垒。
- Brandless 简介
Brandless贩售品项以快消品为主,初期固定订价为三美元,后来有延伸产品线,从六~九美元不等,其特色是包装极简化,并强调原料、内容物,有点类似「美国版的无印良品」,只是搬到了线上,价格更低廉。它经营理念是去除「品牌」所带来的消费者负担,Brandless发现,一般快消品价格中,有高达40%是品牌做产品宣传、销售渠道费用而付出的成本,这些费用最终都转嫁给消费者;而Brandless 希望改变市场上普遍利用广告、行销预算,来打造「品牌价值」的策略,比起直接在零售店上架, Brandless选择绕过中间商,省去上架经销成本,并简化包装、压低行销费用,直接以电商作为品牌入口。
这么做,无非是希望让消费者把钱花在「商品」上,节省行销费用与中间通路的抽成费用后,以低价直接回馈给消费者。尽管立意良好,它仍以失败收场,我们先来看品牌经营的价值,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Brandless 难以获利。
一、快消品为什么反而更需要品牌沟通?
Brandless绕过中间商,以台湾的例子来说,就是不在全联、屈臣式或家乐福等零售商上架,要消费者直接从电商购买。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绕过零售中间商去降低成本,但也代表他必须付出更大心力行销,才能吸引客人上门(因为电商必须透过行销才能曝光),这是为何尽管Brandless主打去品牌化,但反而必须更用心经营品牌。
此外,在快消品的经营策略中,行销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身为低涉入产品之一,快消品品牌需密切的与消费者沟通、传达理念。低涉入产品有几个特性:单价低、消费者被动接受资讯,不经过太多思考就购买。这类产品反而很仰赖品牌形象,常常用广告吸引TA,举例来说,像在电视上看到的洗发精、卫生棉或是牙膏等广告此类都算,因为产品的替代性高,同质性高的产品必须透过加深消费者的印象,才能让人们在逛街时随手购入。
而在品牌沟通上,我认为主打「去品牌化」的Brandless 做了失败的示范⏤缺少说故事的能力。多数消费者看到的只是他把乐事的洋芋片,变成「洋芋片、健康、低钠、无添加物」这样的名称加上低价格,这种「无品牌」缺乏说故事的能力,而没有故事的商品,是难以吸引消费者的。
二、永远最便宜可不可以是个品牌形象?可以,但低单价更需要高Retention 才能获利!
你会问,没有故事,那卖便宜点可以吗?Brandless就是这么做的,只是价格策略也许为他带来了短期的流量,但却无法透过价格优势持续创造金流⏤尽管低价吸引人,它的商品品质却评价两极、网路上还不乏糟糕客服的控诉,导致其retention rate低,影响整体获利的能力。根据报告显示,仅有11%在2017Q3购买过的客人会2018Q3回购,远远低于Amazon的45%、Instacart的30%。继续看客户的平均消费金额( APRU ), Brandless上的每位客户平均消费34元,其实和Amazon的37元不相上下,证明低订定价还是活得下去,那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低订价、毛利不高的生意,要靠高retention才能维持;换句话说,就是LTV (顾客终生价值)> CAC (单位顾客获取成本),才不会越卖越亏。我们来简单假设,如果两者毛利率都为20% 、花一万元打广告可以获得一千位客人,简单计算如下:

不难发现,就算订价同样低,在简单的计算LTV, CAC 之后就能发现, 是Brandless 的低Retention 让其每单亏损(LTV/CAC <1,代表顾客终生价值小于取得成本),而在同样的CAC 、margin rate 假设之下,只要Amazon 可以继续增加客数,就能回收其他营业费用,规模化后获利。
如果我们从刚刚的计算中去拆解、思考如何改善Brandless的获利,就会得出四种方式:提高商品单价、拉高毛利、降低CAC、拉高retention rate:然而,第一、二种方式可行性低,单是拉高单价,可能会影响到客户购买意愿,除非产品替代性低、高价值才能这样做,而毛利的提升则有赖规模化,因为议价力会提高,但要做到规模化则先要有高需求支撑,同时规模化会增加其他费用如仓储、管理成本,风险也会随库存水位提高而增加,在还没找到Product market fit之前,新创不会冒险在初期就砸钱投入那么多资本投资。比较可能的改善方式是降低CAC、提高retention,他们是企业较容易从营运端去监控的,例如,从哪种渠道获取客人较有效?利用何种活动能拉高retention (eg会员制度经营)?产品怎么改善客人才会回流……等,Brandless应该要专注去思考怎么改善问题。追根究底,为什么Brandless的retention那么低?最直观的想法是产品品质的疑虑,当然背后可能仍有许多原因(像是竞争态势、产品策略等),我们会在下篇提及。
想在这点提醒新创的是「物美比价廉更重要」,如果要以渗透订价(低价进入市场)的策略开始事业,就更必须长远思考,建立品牌价值、确保产品品质,进而让客户不断购买,提高覆购率,并改善营运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低价市场中回收成本,并在未来达到规模化获利的可能。
(下篇:快消产业的竞争壁垒)
上篇分析中,我们谈到快消品牌经营的价值、覆购率和顾客终身价值如何影响Brandless的获利,本篇我们将专注在两个主题⏤电商新创在快消产业经营的entry barriers、市场上巨头的竞争态势。
一、省去实体店的成本结构还不够?新品牌以电商为起点,应更强调区隔化
现在的零售新创习惯以电商为起点,为的就是降低营运成本;若参考以实体零售为主的「无印良品」成本结构(参考其2019年报),其毛率利约为51 % ,扣除费用后的营业净利率则为10~11%,其中, 53%的营业费用都用于薪水支出和实体店的租赁费用上。
开设实体店使营业费用大增,这解释了为何许多新创选择以电商起家,以节省开启事业的成本, Brandless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去除开店费用后,电商虽拥有成本优势,但要在FMCG这种低毛利的产业中生存,背后需要有市场流量=规模经济的支持。我们在上篇文中有提到,如果LTV > CAC,还需规模化才能回收其他费用并获利,(注:从成本来看,规模化也能增加厂商的议价能力,支持订低价的策略)。而在目前消费者已经习惯在电商Amazon 、线下Walmart、Costco一次购足的情况下,新的快消品牌要达到高流量变得更困难,以下两点是相较于实体店面,新电商品牌较难吸引顾客的两点:
- 品牌信任:知名度不足、信任感尚未建立就要求大量购买(定价3美元,要满39美元才能免5美元的运费)
- 选择有限:想像你去超市买卫生纸,你会不会想顺手买一包Oreo或乐事回家?Brandless的平台上只有自己的产品,选择性相对有限,无法满足一次购足的需求。
为何把这两点当作是以电商为主的困境?相较于电商,实体店比较注重消费体验,客人逛街时随手购入,且没有消费门槛(电商门槛=运费)。像是大创百货以实体起家,就算初期还没品牌信任,消费者也很愿意尝鲜,先买一、两种东西试试看,不需考量消费门槛的问题。
第一点和第二点相关,如果有了品牌信任,选择有限就不是问题。只做自己的品牌不是不行,虽然通常商家依赖多元品项去吸引消费者,像是百元商店、Amazon这种都是,但这不代表只做自己的品牌入口就行不通,只是必须确保自己的产品足够有特色、够吸引人(CP值高也可以)。回应上篇所说的,产品力不足的Brandless在这点就失败了。追根究底,如果没有多种类的优势,就要确保消费者在对你的品牌够忠诚,而要忠诚的消费者,则有赖产品力、服务的提升。我认为以Brandless的策略来看,自己开发、绕过中间商、以电商为入口,为了提高顾客回购率、建立品牌信任,必须先靠「特色产品」去口碑行销,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只是他开发出来的产品很普通,让消费者在市场上找不到除了便宜以外,买Brandless的理由。
二、 竞争态势⏤目前自有品牌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最后,我们来检视两个成功自有品牌在快消品产业的成功案例,一是线上的Amazon 自有品牌,二是零售的Costco 自有品牌Kirkland。
零售Costco 的Kirkland 和电商Amazon 旗下的自有品牌能够成功,我认为有几个关键(注意,这些自有品牌都以贩售「快消品」为主,而非其他高单价商品)
- 先卖别人的品牌,成为流量入口:先从卖别人的产品开始起家,不用承担单一品牌的购买压力,本身就是一个导流入口,成为流量集中地以后,在开始加入自己的产品试水温。
- 良好供应商的品质保障:这些「贩售平台」无论线上或线下,都握有热卖产品的销售数据,他们把卖最好的产品供应商给谈下来,因此贩售品质有保障,甚至超越一般品牌。
- 不用大量成本营销就有好的Branding效果:他们两者都习惯将自有品牌放在其他品牌商旁比较(线上、线下都是,一个实体摆放、一个精准行销),让他们的自有品牌显得物美价廉,所以省去的行销的费用,又有很高的转化率。
当然除以上三点外,供应链的优化、对上游的高议价力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有品牌快消品的护城河。反观Brandless ,它是一个单一品牌的购物入口,TA 又与目前巨头重叠、产品替代性高,这也许可以正当解释,为什么一个好的理念,少有人买单。

以上图简单比较三者, Brandless是试图成为Amazon element 2.0,但对消费者的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真正玩得起价格战的反而是Kirkland和Amazon ,因为他们已经有大量的流量可以分摊固定成本,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Brandless一开始就想低价竞争,但却没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特色,反让自己处于劣势。那难道有Amazon、Costco,其他人就不用玩了吗?不是的,只是区隔化变得更重要,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之下,这些巨头所塑造的护城河难以打破,唯有切出另一群TA ,寻求利基市场才是生存策略。举例来说,目前美国市场上有另一个非常成功的自有品牌商,以线下零售商店为主的Trader Joe’s,它在全美有五百多间分店,贩售自有品牌的商品,并强调环保、高品质、合理价格和优质购物体验,它依据客户的喜好决定贩售品项,并以良好顾客服务和特色产品口碑行销,和Amazon或Kirkland相比,它有不同的定位,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
结论
一开始看到Brandless ,觉得他的理念很棒,对消费者来说也很好,但仔细分析以后,我认为在他的商业计画里,缺少对竞争者的考量、进入市场的策略。或许是源自于投资人给的压力,让Brandless决定追求高速成长,而非慢慢走出自己的路,市场上有些人的解读是,当2.4亿美元的银弹一砸,背负的是高成长的业绩压力,这也许可以作为杀低价进入市场的理由之一,可以立即有流量涌入(低价=高需求的需求法则),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产品没办法抓住市场的信赖(低覆购率),最终走向停业的命运。尽管这些都是事后诸葛,在创业的时候很难面面俱到,但笔者认为,假设一开始就先加入其他零售商或平台增加曝光,或是,明确的定位自己的路线,以几样产品先打出知名度口碑行销,会不会就活得下来?
作者:基石创投
商业改变世界,创业就是交朋友。添加六哥微信号,聊创业聊未来:jackhe2013
作为创业者,我们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我们团队希望把每天的观察写成文章,从万千信息中挖掘最有价值的商业创意和创新思考,帮你省时间,让这些知识成为你事业的启发。我是六哥,感谢关注【商业不靠谱】。
-
电商与新零售4年 前
让明星、网红给你生日祝福!名人视频问候服务Cameo获硅谷5000万美元投资
-
区块链3年 前
DeFi内能否实现无抵押贷款?加密货币无抵押借贷新模式了解一下
-
区块链3年 前
DeFi周报:价值投资在DeFi领域更可靠
-
歌颂失败3年 前
编辑推荐:在一个陌生的城市,100美元、一辆破皮卡、零人脉,如何创立一家百万美金估值的企业?
-
交通和旅游3年 前
“以每月四万日元全日本随便住”,多地点住宅订阅模式会成为全球趋势吗?
-
文创与生活消费3年 前
餐饮界Airbnb,搭起私厨和旅人间的桥梁,全球最大社交餐饮平台成长史
-
商业趋势3年 前
疫情之下,远程经济成为最热门风口,是否能持续?
-
商业趋势3年 前
社交电商之后,算法电商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Login